东钱湖的历史

2024-05-19 01:28

1. 东钱湖的历史

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15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即东经121°34′,北纬28°52′,是闽浙地质的一部分,系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泻湖。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3倍,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 [1] 
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

东钱湖的历史

2. 东钱湖镇的文化底蕴

“商文化”,远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片湖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东钱湖畔伏牛山下,草耕商营,富甲天下,留传着财富与爱情的动人传说;近现代,由于“五口通商”对外开埠,众多甬籍人士飘洋过海,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宁波商帮;“佛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官文化”,东钱湖历史上官政勤廉,儒学相长,风气清新。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因遭奸臣秦桧陷害屈死风波亭,东钱湖人史浩位列宰相时,屡次上奏朝廷为岳飞申冤,最终得以洗雪。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史家留下的墓道石刻(现为国家级文物)填补了我国自秦汉以来墓道石刻南时期的空白,极具史料研究价值。近现代,生物学家童第周、书坛泰斗沙孟海、画家沙耆更为东钱湖人文典故抹上亮丽的色彩。

3. 东钱湖的来历

1、上古时期
东钱湖一带地域,在整个古生代的漫长时期中,除缓慢升降运动和局部性海侵外,没有较大的变化。到了第四纪末,有明显的下沉,沉积了大批厚层冲积物,而外围则发展成为沙洲,由于沿海岸流和潮汐的作用,沙洲之外便逐渐形成了淤积地,东钱湖就成了众多的海迹湖泊中的一个。
2、封建时期
东钱湖早在晋的时候就有记载。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称,鄮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当时鄮县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可见晋朝时东钱湖已称为大湖了。
古时候东钱湖称"钱湖",以其上承钱埭之水而得名;又称"万金湖"以其利溥而言,唐代时称“西湖”,当时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故名;宋代时称“东湖”,因宋代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故名。
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

扩展资料:
东钱湖风景名胜
1、白石仙坪
白石仙坪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从白石山巅极目远望,可见沃野广袤,良田舒展,江河如带、阡陌似线。若遇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宁波市红尘弥漫,天封塔隐约可辨。
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姑到此弈棋,却偶为牧童窥见。牧童风仙姑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云,才把天机识破。
2、二灵夕照
二灵夕照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二灵塔位于东钱湖东岸的二灵山上,山上东南逶迤而来,突兀于风光旖旎的东钱湖中,长约里许,一面连山,三面环水,有游龙入湖之势,形成一个狭长的半岛,扼下水港的出湖口。
二灵山原名“蛇山”,北与蝴蝶山相对,一蹲一伸,隔水而峙;南与虾公山相望,一衣带水。而今,二灵古迹经过重新装点,风景更胜当年。古塔高耸,寺院低傍,山房依稀,古墓可辨;晴空丽日,游艇荡漾,“二灵夕照”灵秀之气倍增。
3、陶公钓矶
陶公山是横亘湖心的半岛。山上苍松浓郁,山麓居民云集。自湖上眺望,此山状似伏牛饮水,因此古称“伏牛山”。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不慕荣利、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改名为陶牛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伏牛山改为陶公山,其临渊垂钓处也改称“陶公钓矶”。
4、霞屿锁岚
湖心有不少孤悬的绿州,其中霞屿与烟屿遥相照应,成为湖中双璧。霞屿山上旧有“霞屿寺”、“望湖亭”、“观音洞”(即小普陀)等景观。其地东依福泉崇山峻岭,山岚终年郁积,湖面水气又时常弥漫,有岛锁岚雾、景凝云霭之感,故称“霞屿锁岚”。
朝雾暮霭,四时不同,美亦无穷。本世纪七十年代整湖添景时,从此山中发掘出堙没数百年的南宋石窟补陀洞天。洞长四十米,高宽约三米。隧道斗折蛇行,洞体精工雕凿,洞壁有镂空石龙和石佛,系南宋大学士史岩之为供其母进香所凿,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此地名胜已名闻省内外。
5、余相书楼
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湖正北,青山环抱处,翠竹如林,岸柳成行,其地称月湖山。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越王史浩始创“月波楼”,并叠石为岩,筑成“宝陀洞天”,有饮赐“慈悲普济”匾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钱湖

东钱湖的来历

4. 东钱湖的介绍

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15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即东经121°34′,北纬28°52′,是闽浙地质的一部分,系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泻湖。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3倍,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1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宁波东钱湖被列为中国湖泊生态环保试点。

5. 东钱湖的来历

1、上古时期
东钱湖一带地域,在整个古生代的漫长时期中,除缓慢升降运动和局部性海侵外,没有较大的变化。到了第四纪末,有明显的下沉,沉积了大批厚层冲积物,而外围则发展成为沙洲,由于沿海岸流和潮汐的作用,沙洲之外便逐渐形成了淤积地,东钱湖就成了众多的海迹湖泊中的一个。
2、封建时期
东钱湖早在晋的时候就有记载。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称,鄮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当时鄮县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可见晋朝时东钱湖已称为大湖了。
古时候东钱湖称"钱湖",以其上承钱埭之水而得名;又称"万金湖"以其利溥而言,唐代时称“西湖”,当时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故名;宋代时称“东湖”,因宋代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故名。
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

扩展资料:
东钱湖风景名胜
1、白石仙坪
白石仙坪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从白石山巅极目远望,可见沃野广袤,良田舒展,江河如带、阡陌似线。若遇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宁波市红尘弥漫,天封塔隐约可辨。
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姑到此弈棋,却偶为牧童窥见。牧童风仙姑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云,才把天机识破。
2、二灵夕照
二灵夕照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二灵塔位于东钱湖东岸的二灵山上,山上东南逶迤而来,突兀于风光旖旎的东钱湖中,长约里许,一面连山,三面环水,有游龙入湖之势,形成一个狭长的半岛,扼下水港的出湖口。
二灵山原名“蛇山”,北与蝴蝶山相对,一蹲一伸,隔水而峙;南与虾公山相望,一衣带水。而今,二灵古迹经过重新装点,风景更胜当年。古塔高耸,寺院低傍,山房依稀,古墓可辨;晴空丽日,游艇荡漾,“二灵夕照”灵秀之气倍增。
3、陶公钓矶
陶公山是横亘湖心的半岛。山上苍松浓郁,山麓居民云集。自湖上眺望,此山状似伏牛饮水,因此古称“伏牛山”。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不慕荣利、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改名为陶牛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伏牛山改为陶公山,其临渊垂钓处也改称“陶公钓矶”。
4、霞屿锁岚
湖心有不少孤悬的绿州,其中霞屿与烟屿遥相照应,成为湖中双璧。霞屿山上旧有“霞屿寺”、“望湖亭”、“观音洞”(即小普陀)等景观。其地东依福泉崇山峻岭,山岚终年郁积,湖面水气又时常弥漫,有岛锁岚雾、景凝云霭之感,故称“霞屿锁岚”。
朝雾暮霭,四时不同,美亦无穷。本世纪七十年代整湖添景时,从此山中发掘出堙没数百年的南宋石窟补陀洞天。洞长四十米,高宽约三米。隧道斗折蛇行,洞体精工雕凿,洞壁有镂空石龙和石佛,系南宋大学士史岩之为供其母进香所凿,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此地名胜已名闻省内外。
5、余相书楼
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湖正北,青山环抱处,翠竹如林,岸柳成行,其地称月湖山。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越王史浩始创“月波楼”,并叠石为岩,筑成“宝陀洞天”,有饮赐“慈悲普济”匾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钱湖

东钱湖的来历

6. 东钱湖的来历

 1、上古时期
  东钱湖一带地域,在整个古生代的漫长时期中,除缓慢升降运动和局部性海侵外,没有较大的变化。
  到了第四纪末,有明显的下沉,沉积了大批厚层冲积物,而外围则发展成为沙洲,由于沿海岸流和潮汐的作用,沙洲之外便逐渐形成了淤积地,东钱湖就成了众多的海迹湖泊中的一个。
  2、封建时期
  东钱湖早在晋的时候就有记载。
   
  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称,鄮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
  当时鄮县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
  可见晋朝时东钱湖已称为大湖了。
  古时候东钱湖称"钱湖",以其上承钱埭之水而得名;又称"万金湖"以其利溥而言,唐代时称“西湖”,当时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故名;宋代时称“东湖”,因宋代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故名。
  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
  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
   扩展资料: 
  东钱湖风景名胜
  1、白石仙坪
  白石仙坪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从白石山巅极目远望,可见沃野广袤,良田舒展,江河如带、阡陌似线。
  若遇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宁波市红尘弥漫,天封塔隐约可辨。
  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姑到此弈棋,却偶为牧童窥见。
  牧童风仙姑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云,才把天机识破。
  2、二灵夕照
  二灵夕照是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二灵塔位于东钱湖东岸的二灵山上,山上东南逶迤而来,突兀于风光旖旎的东钱湖中,长约里许,一面连山,三面环水,有游龙入湖之势,形成一个狭长的半岛,扼下水港的出湖口。
  二灵山原名“蛇山”,北与蝴蝶山相对,一蹲一伸,隔水而峙;南与虾公山相望,一衣带水。
  而今,二灵古迹经过重新装点,风景更胜当年。
  古塔高耸,寺院低傍,山房依稀,古墓可辨;晴空丽日,游艇荡漾,“二灵夕照”灵秀之气倍增。
  3、陶公钓矶
  陶公山是横亘湖心的半岛。
  山上苍松浓郁,山麓居民云集。
  自湖上眺望,此山状似伏牛饮水,因此古称“伏牛山”。
  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不慕荣利、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改名为陶牛公。
  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伏牛山改为陶公山,其临渊垂钓处也改称“陶公钓矶”。
  4、霞屿锁岚
  湖心有不少孤悬的绿州,其中霞屿与烟屿遥相照应,成为湖中双璧。
  霞屿山上旧有“霞屿寺”、“望湖亭”、“观音洞”(即小普陀)等景观。
  其地东依福泉崇山峻岭,山岚终年郁积,湖面水气又时常弥漫,有岛锁岚雾、景凝云霭之感,故称“霞屿锁岚”。
  朝雾暮霭,四时不同,美亦无穷。
  本世纪七十年代整湖添景时,从此山中发掘出堙没数百年的南宋石窟补陀洞天。
  洞长四十米,高宽约三米。
  隧道斗折蛇行,洞体精工雕凿,洞壁有镂空石龙和石佛,系南宋大学士史岩之为供其母进香所凿,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此地名胜已名闻省内外。
  5、余相书楼
  东钱湖环湖十景之一。
  湖正北,青山环抱处,翠竹如林,岸柳成行,其地称月湖山。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越王史浩始创“月波楼”,并叠石为岩,筑成“宝陀洞天”,有饮赐“慈悲普济”匾额。

7. 美丽的东钱湖

 美丽的东钱湖
  你知道吗?东钱湖是宁波的自然景观之一,爸爸对我说过东钱湖有四个西湖那么大呢!
  后来,我费尽口舌爸爸妈妈才答应带我去东钱湖玩。哇!东钱湖的湖水好清啊!似乎可以看见我的倒影。岸上的柳树用枝条抚摸着我的脸,就像是妈妈的手在抚摸我的小脸。东钱湖的的蓝天是蔚蓝色的,很象大海。我坐在湖边的草地上,翠绿的草地就象是地毯,很舒服。我还坐上了东钱湖的游艇,飞快的在湖面飞翔,在游艇上,我还看见了湖对岸的一座小桥,它有多个桥洞,很漂亮,被薄雾笼罩起来,若隐若现,就象是在仙境似的,美丽极了!我还看见了一间华丽的房子,像是一座城堡。我真想住在这个城堡里面。东钱湖里还能看到几条小鱼,好象它们也是被东钱湖的美景吸引过来了。
  下了快艇,我来到岸边草地的烧烤区,烤肉的香味迎面扑来。在这里一边吃着烧烤,一过欣赏景色,谁也不愿离开。东钱湖果然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圣地。
   
   

美丽的东钱湖

8. 东钱湖的历史沿革

东钱湖又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环湖有七堰九塘其布四周。七堰是:钱堰、梅湖堰(废)、粟木(废)、莫枝堰、平水堰、大堰、高秋堰。九塘为梅湖塘、梅湖堰塘、粟木塘、莫枝堰塘、大堰塘、平水塘、钱堰塘、方家塘、高湫塘。东钱湖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374毫米,最低气温零下8.3°C,最高气温38.5°C,年平均所温为16.2°C。由于湖水调节气温,既宜于农业精耕细作,旱涝保收,也利于航运和消暑避寒。东钱湖水灌溉鄞县、奉化、镇海八个乡五十余万顷农田,使环湖农田岁岁丰登。宁波过去有句俗话:田要东乡,儿要亲生。东乡的田,年年高产,靠的就是东钱湖水 。而且,宁波市区大部分食用水也赖此湖供给。东钱湖一带地域,在整个古生代的漫长时期中,除缓慢升降运动和局部性海侵外,没有较大的变化。第四纪末,有 明显的下沉,沉积了大批厚层冲积物,而外围则发展成为沙洲,由于沿海岸流和潮汐的作用,沙洲之外便逐渐形成了淤积地,东钱湖就成了众多的海迹湖泊中的一个。东钱湖早在晋的时候就有记载。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称,鄮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当时鄮县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可见晋朝时东钱湖已称为大湖了。东钱湖古时候称钱湖,以其上承钱埭之水而得名;又称万金湖以其利溥而言,唐代时称“西湖”,当时县治在鄮山,湖在县治之西故名;宋代时称“东湖”,因宋代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故名。诏天宝年间,陆南金出任鄮县令,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度地势开而广之,将湖西北部几个山间缺口,筑堤连接,形成了人工湖泊,据李墩《修东钱湖议》记载,当时共废田121213亩(《甬上水利志》称,废田21213),筑八塘四堰,蓄水三河半,灌七乡十余万倾之田,废去湖田的赋税分摊给受益田亩,每亩加米0.376。宋天禧元年(公元1048年)王安石任鄮县县令后,又组织民众,补废完因,订建湖界,疏浚水道,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经过苦营,把东钱湖治理得清波浩淼,若大镜悬空。自此,七乡之民,虽天气干旱而无凶年之忧。宋嘉祜中(公元1056-1063年),主薄吕献之重修六堤,即令之方家塘、高湫塘、梅湖塘、粟木塘、平水堰及钱堰塘。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因东钱湖葑草为患,淤塞达二万余亩,蓄水锐减,民不敷用、守臣张津向朝迁首议 清葑之策,赵伯圭踵其后,得到朝廷允准,遣知县杨鞭某详细丈量,除葑浚湖需用钱165888贯,米27678石,因工程耗费巨大,无法筹措面未能实施。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知县姚柘复清开湖。当时皇子魏王越恺,镇守明州,人转清于朝,出内帑金5万,义仓米1万石,并按受益田亩出人役、工具,又差拨水军搬运葑积、遣长史莫济、司马陈延年往来监督施工,历时半年,闯葑21213亩。可异当时所除茭葑多数未搬出湖外,水位上升后又回填湖中,功亏一篑。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提刑程覃代理县令,筹拨府钱32000贯,设立开湖局,欲买田1000亩,以每岁收租谷2400石,招暮农民闲时采葑,每船按照所采多寡、路途无近,酬以谷子。每年估计能去葑二万船。可惜他的除葑良策,由于后任知县奉行不力。已买之田,收租谷被移作它用,未买之钱则被裁留府库,致使湖中葑茭日生月长,侵吞水域。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沿书胡榘守郡,当时葑草淤塞甚。他筹措大米15000石,并令水军协助,农家则接受益田亩出入役,清除无以为继,便奏明朝廷,将工程结余下来的钱粮置田,每年所收租谷,令钱凤乡乡长顾咏之主其事,分渔户500人为四隅,每赠给谷六石,随葑草一绝其种,经过这次大模清除,整整十六年未见鞋草为患,东钱湖千顷草莱荒翳之场,恢复澄泓如镜之旧貌。只是,所除葑划草、不能挑出湖外,大雨大水之后,又淤寒于湖。淳祜二年(公元1242年)秘书修撰郡守陈恺,见农作丰收,推行买葑之策。他清理过去湖田的收入,委派制干林元晋、签判石孝广实施,乘农民纷纷响应,驾船取葑,秀棹往来,少时数百多至千余。对去除葑草产生了很好作用。元、明两代、东钱湖不曾大举疏浚,尤其是明嘉靖以后,农民发现葑草可以肥田,便竞相采取,使葑草不致为患。清光绪十八年(公无1892年),因东钱湖淤积,由鄮县人张祖衔发起,但事未成而率,而后由其弟子忻锦崖继承 先师遗志,奔走呼号,历二十年之久,直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由镇海富商陈协中捐以巨资,于青山寺成立湖工局,先浚梅湖,后及全湖,历时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1年至1976年,多次整治东钱湖,发数以千计人力,投入巨资、清除葑草,全面修理湖塘、堰坝、矸闸,清理湖界,兴建了铜盆大闸、邱洪闸、界牌闸、加高湖塘,大大增加了东钱湖的蓄水量。1961在建成三溪浦水库同时,废除了淤积严重的梅湖1976年又建成湖心塘,以利轮流疏挖。 东钱湖既具灌溉航行之利,又有淤积之弊,因而捍湖与废湖之争历代甚烈。无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1307年),当地谊民以湖向淤汪为由,请周田若干亩,以其租交官。经都水营田分司追断复湖。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参政王士华,家居东钱湖下水,持其势务,开湖为田,七乡之民诉讼监司,才得认中止。正德年间和嘉靖九年,宁波屯军履请废湖为田,由于郡守寇天叙、县令黄仁山的阻止,才没有废湖。明未,鲁王监国,总兵王之仁和营弁周某以兵饷不足,又欲废湖屯田,经知县袁州佐申投阻止,加上户部主事董守谕以死力争,湖终于没有废成。然而,侵湖田者与日俱增,清顺治中,经陆宇鼎言于朝,才得申明严禁。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胡柢等请于剑河漕凿山开河,引湖水灌镇海太丘等乡,巡道史致派人前往查勘,认为镇海地势高,工程艰巨,湖水不足,加上鄮县农民竭力反对,经总督左宗棠批示,并勤石永禁碑,立于府城隍庙。解放以前富户、豪绅霸占了梅湖刻湖为田,引起了许多水利纠纷,还发生过争水械斗。东钱湖迭经沧桑,屡起兴废,终于历2000年而硕果依旧。以此,亦可告慰为这颗浙东明珠鱼米之乡费尽心力的历代仁人志士了。当地百姓为了 激和纪念为疏浚大湖有功于民的地方官,在东钱湖的青山岙建起了“李、陆二公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