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实际运营的P2P数量已完全归零,它的清零对民间融资有何影响?

2024-05-18 23:20

1. 全国实际运营的P2P数量已完全归零,它的清零对民间融资有何影响?

11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对外表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实质性进展,“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到今年11月中旬已完全归零”。2007年,第一家P2P公司成立,2012年进入发展时期,2015年进入大发展时期,2018年,暴雷惊动了数千万人的金库,2020年,全部清零,落下帷幕。

一、P2P是民间借贷的一种补充形式。传统金融和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P2P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金融更加自由化,利率市场化进入到一个深水区。虽然现在是一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监管层对金融创新的疏忽,民间借贷线上化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P2P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它完美的将互联网优势和民间借贷的局限性结合起来,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和借贷者。

二、P2P失败。但是从实质上来说,2P始终是将劣质资产匹配给了不知情、不懂行、不合适的群体,结局早已注定。它的身份不再是一个纯利用信息差的中介,对投资者不能刚性兑付,所以必然会出现坏账,如果坏账超出逾期的结果,那么它唯一的结局就是失败或者跑路。国家在这个时候下手了,没有管众多投资者的死活。P2P暴雷了,资本家跑路,受害者血本无归。

三、损失不应该让老百姓来承担。针对这次P2P的清零,网上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毕竟投资者投进去的真金白银,那么多公司,都是拿到了批文,在监管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的,这是国家金融创新的失败,但是却要让普通来百姓去买单。所以国家也应该加强监管,及时的将追回的资金反还给老百姓。

全国实际运营的P2P数量已完全归零,它的清零对民间融资有何影响?

2. 全国仅剩下6家P2P,为什么此模式难以长期维持?

主要是过去几年,中国P2P产业经历了一番野蛮生长,大量宣传“高收益”的网贷平台,蜂拥而至,最高峰的时候,市场同时出现了五六千家,但这些平台资质不全,有的甚至以贷养贷,滚雪球,所以在市场淘汰和国家清理下,P2P平台的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全国的P2P行业已经进入了清退的最后阶段,目前全国合法运营的P2P公司只有6家了,借贷的规模也连续一年在下降,P2P金融隐藏的债务风险,也在降低。

近些年P2P平台打着金融科技的名目,随意放贷随意借钱,不少P2P平台甚至连金融资质都没有,就开始放贷了。有些网贷平台还有着各种砍头息,虚假的投资项目,还有放贷后暴力催收的现象,这些都是金融行业的毒瘤。网贷平台最常见的套路是,用高额的利息,故意让你难以还清贷款,这时它会推荐其他网贷的项目给你(当然也是他们公司的业务),让你继续负债借贷,直至最后让你负担不起。
这种以贷养贷的方式,让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学生深陷其中,还引起了很多法律上的纠纷,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下这么大力气去整治它了。随着清退的开始,更多资质不良的P2P平台开始爆雷,也为清退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其中浙江和广东是P2P平台的密集发展区,相关人士投入,由于资金庞大,且涉及的放贷对象和投资项目,较为复杂,所以整治工作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银保监也发文表示,目前P2P行业还有超过8000亿的资金没有收回,有的项目可能会面临亏损,投资人利益也会受到损害,但执法人员就配合平台方尽量还清投资人的钱。

3. 20年P2P平台已全部清零!为何此类平台最后会走向灭亡?

20年P2P互联网借贷平台全部关闭,其实是早晚的事情,并不出乎意料。但是他们选择良性退出,其实也是好的,但是此类平台最后都没有维持多久都被陆续退出原因层出不穷。
P2P平台自身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违规经营难以维持下去。P2P网贷是一种把小资金聚集起来成大额资金,然后借贷给有需要的借款人,是一种民间借贷。所以要想谋取利益就会有高利贷。这种借款也正规借款做法完全相反。还有就是如为按期还款就会被骚扰电话打过来,或者隐私被侵犯等。高利贷过高,也是使借款人无法承担的,处理方式也只会是而行循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不是良性发展,所以到最后都是难以维持。
诚信问题并不好  其实很多人的对借款后的诚信问题并没有遵守,目前因为借款被执行黑名单的人其实很多。很多人在借款后是无法尝还的,更有人一开始就不打算还,所以真正的老赖其实大有人在。可是有想收回利息,有想借贷公司维持下去,老赖不还怎么可能做到继续维持现状呢,所以最后退出平台也是无奈。总是这样的,下定决心做什么事,投入资金也并不是就一定会有回报的,更何况是借款去做呢,借款投资,万一失败,钱被赔光,又哪来的后路。正常借款的利息都挺多,高利贷就更多,真的是有的多得一辈子的还不起的。这样的例子其实身边就有。
平台退出对社会其实也好  其实生活中就很容易听说谁欠的高利贷有怎么样的。被威胁,被骚扰大有人在,所以其实这类平台退出对社会也好。万事皆因钱,家庭矛盾增加,也有很多因钱离婚,妻离子散等。退出了,人们无处去借高利贷,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事情。
  P2P网贷平台关闭,原因很多,但是最大问题就是违规经营和诚信问题。所以关闭是必然的。这种违规的东西没有其实更好,还是脚踏实地吧,想要的东西贵就得加倍努力,从正规渠道去取得,用着也才心安理得。而且现在社会,不管做什么,对要考虑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如果因欠下高利贷,被列入黑名单,以后很多事情也不方便。被骚扰,给家人也会带来困扰。
  

20年P2P平台已全部清零!为何此类平台最后会走向灭亡?

4. P2P平台的运营成本有多高

一、网站的建设成本
网站的建设成本主要包括网贷平台域名、网站程序、平台服务器等购买费用以及平台APP开发和相关安全认证费用。
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租用一个1G带宽的服务器一年的价格大概在10万到30万之间,再加上相关安全认证费用以及APP的开发费用大概在20万到30万之间。
二、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门面租金等。
(1) 人力成本。
招一个团队项目带头人可能月薪在:3-5万之间,6个技术人员,月薪平均1.5万,2个设计师大概3万,一个测试大概1.2万,一个产品2万。一个月最基础的花费也要18万到20万。
(2) 门面租金成本。大量P2P设置的总部一般都在高档写字楼里。
三、获客成本
获客成本主要包括获得真实投资用户的各项成本。
按照上面的数据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P2P平台建设成本在60万到110万,一年的运营成本在1000万左右。

5. 2018年p2p平台频繁出事的真正原因?

1.平台领导卷款跑路
 2.平台运营出现问题,无法正常运营,火钱理财表示,因近期行业环境的持续动荡,自2018年6月起开始出现借款企业大规模逾期,平台代偿出现重大困难,最终于2018年7月10日对投资人逾期。实际控制人天富蓝玉在以上行业压力下,曾试图通过变更企业注册地址、为平台引入战略股东等方式扭转现状,但效果甚微,于事无补。面对监管政策的持续不明朗、合规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投资人的盲目挤兑,只能全面停止网贷业务。

2018年p2p平台频繁出事的真正原因?

6. 一图看懂P2P消亡史

 11月27日
   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透露
   P2P网贷机构完全归零
     
   从2007年
   国内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贷成立算起
   P2P行业从无到有
   进而遍地开花
   再到“雷声滚滚”
   终于清零落幕
   前后只不过短短13年
     
   为什么P2P这么火?
   P2P
   全称 person to person,或peer to peer
   通俗点说
   就是个人借钱给另一个人
       个人或者企业没钱时 
    通常是找银行借钱 
     
    但银行贷款,资质多、信用门槛高 
    很多人没什么家底可以抵押 
    就很难借到钱 
     
    缺钱又贷不到款的人多了 
    怎么办呢? 
     
    P2P诞生! 
      P2P是怎么运营的呢?
     
   借款人把借款信息发布在平台上
   投资人查看信息后
   选择要不要把钱借出去
   P2P平台就从中赚取了一些中介费
      P2P平台们宣称
   投资门槛低
   几十、几百就能参与
     
   利息高
   投资回报率高达15%以上
     
   有的P2P平台还宣称“保本保息”
     
   与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差不多
      2012年、2013年
   P2P平台全线扩张
   2015年后疯狂扩张
   最高峰的时候
   有五六千家
   2017年底
   借贷余额峰值突破万亿元
   发展过快,行业鱼龙混珠
   不少网贷平台
   并没有放贷资质
   有的,会变相收取不合规费用
   如砍头息
   有的虚构融资项目
   有的出现暴力催收
   还有的收取着高额利息
      导致借贷人难以承受还款金额
   平台会向逾期用户推荐其他平台
   (也可能是自家平台旗下)的贷款产品
   用于抵付该平台的欠款
   也就是“以贷养贷”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非法集资的公司
   打着P2P名义实行诈骗
   轰动全国的“e租宝诈骗案”中
   e租宝非法集资500亿元
   最终跑路
   网贷行业的整顿
   终于从2016年逐渐拉开大幕!
      P2P网贷机构全面清退
   P2P时代正式落幕了
   那么P2P机构清零,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 
    收益越高风险越高 
     
    第二,要去正规的平台投资 
    成熟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监管机制 
    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可信任 
    平台不会卷款跑路 
     
    第三,要学会进行资产配置 
    丰富投资技能 
    掌握各类资产的特性,和投资方式 
    分散投资,降低资产组合风险 
    少犯错误 
    多积累复利 
     
    第四,要避免超前消费 
    量入为出 
    背负巨额高息债务 
    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7. 全国P2P平台仅剩6家,但受害者却有增无减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我国的P2P平台整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由最高峰时期的6000家,到9月底仅剩6家,借款和借贷规模已经连续27个月呈下降的状态。
  
 虽然目前的P2P平台仅剩6家,但是受制于P2P平台的“金融难民”却并没有减少多少,据不完全统计,受P2P平台暴雷而导致出借人本金不能收回的有近千万人,加上利息不能收回的出借人,总规模要达到几千万人甚至更多。
     
 P2P平台遭到全面清退,很多省份已经将P2P业务全部取缔。而这些被清退的平台,极少有能够将出借人的资金全部兑付的,就算是本金兑付也是凤毛麟角。
  
 平台遭到请退后,大部分选择的是分期偿还出借人的本金,不再计算利息。这些平台分期偿还出借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司在清退前公司剩余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偿还出借人的本金的。
  
 在P2P业务遭到请退后,平台已经没有了资金注入,也就是说平台不能够依靠投资赚钱,也就是说公司已经没有了赚钱的能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平台能够通过法律等途径,尽快收回借出的本金。
     
 P2P平台的贷款利息对比于银行来说要高很多,因此能够选择P2P借贷的客户,一般是在银行贷款被拒的客户,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些征信等方面本身就有问题的客户,如果寄希望于这些信用本身就不是很好的客户还钱,还是有点过于乐观了。
  
 再有就是很多的P2P平台跟一些大型公司合作,向其出借资金,这其中不乏一些房地产公司,借款金额动辄上亿。而这些公司之所以选择在P2P平台上借款,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目的评估风险太高,银行不愿放贷。
     
 这些项目风险高,就代表着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较低,也就是说,项目烂尾的可能性很大,一旦项目烂尾之后,这些在P2P平台的借款就付诸东流,再也没有收回的可能。
  
 由此来看,P2P平台能够将出借人的资金全部返还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低的。
  
 除了被清退的P2P平台之外,还有很多的平台被直接立案,甚至已经有少数平台实际掌控人被判刑,这就代表着在这个平台上完全拿回本金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在被清退的平台中,同样也有因无法兑付在请退后被立案的例子,但目前来说还是小数,所以出借人要时刻关注平台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尽量挽回自己的损失。

全国P2P平台仅剩6家,但受害者却有增无减

8. P2P行业走向灭亡,你对这一行业了解多少?

个人认为对P2P行业的了解如下:
P2P行业简单来说是金融借贷项目。
首先要知道如今P2P处在一个什么阶段。监管方案已经落实,目前在催促各地方的监管方案出台,某些地区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浙江,北上广这些行业平台聚集的地方也在早前出台相关的监管备案政策,具体的出台时间应该会参考北京出台时间相关信息,不管什么时间出台,大的监管思路应该不会变了,行业的监管也是呈趋严的状态。

所以P2P行业怎么样了要从三个方面去谈。
对于平台来讲
1、在业务方面,P2P现在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大额超限的抵押类标的无法做,高利润的小额现金贷被取缔,消费分期可以做但风险大不赚钱,留给平台可选择的业务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再加之双降(新增降低、待收降低)的要求,平台目前可能都在艰难维持。
2、在合规方面,合规成本越来越高,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目前只能自我整改合规,等待相关部门的具体备案政策,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平台的观望情绪;
3、在价值方面,平台目前已经到了U型的底部,备案之前,国资、上市公司无论是出于声誉还是利益,都不太愿意直接出来入股P2P平台,风险太大,但一旦投资成功,平台备案成功,未来的价值将会以10倍以上回报,毕竟P2P能够吸纳社会资金的权利还是具有很大价值的。所以目前的P2P平台都在犹豫踌躇,是继续坚持还是待价而沽。

对于投资人而言,由于监管的不确定性,加之年底的到来,投资人的投资热情也逐渐减弱,理性的投资人会选择回款暂时提现,来观察平台和相关部门的下一步动作,除背景比较强悍的平台外,整个行业的投资人气在下降。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对P2P行业的态度就是规范合规发展,P2P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很好的一种形式,是能从根本上促进国家工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相关部门对P2P的发展不反对,但由于相关部门的特性加之之前P2P的畸形发展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各级相关部门目前对P2P平台的态度都比较冷淡,从严从重监管,为了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这也无可厚非,可平台就会在这样的政策下更加举步维艰。
总而言之,对于P2P行业来说,迎来了寒冬。